天津桥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,是著名的“七天建筑”之一。它横跨洛水,南接天街,北对端门,自隋至宋存在了500多年,是许多历史事件及王朝兴衰的见证者。
今天,人们期待着天津桥重新面世,借此机会,我们也来聊聊有关它的往事。
【资料图】
李邕遇兵天津桥
唐玄宗天宝年间,杜甫与李白、高适同游梁宋,后又到山东拜访北海太守李邕(音同拥),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。
李邕比杜甫年长30多岁,早已名满天下。他与杜甫是忘年交,开元年间,少年杜甫刚在洛阳文坛崭露头角,他就主动登门“求识面”。这次二人重逢,难免要忆起在洛阳时的往事。
事实上,早在杜甫出生之前,李邕已在洛阳做了一件大事,就是平定谯王李重福的叛乱。
李重福是唐中宗李显之子,被封谯王。皇后韦氏不喜欢他,常在唐中宗耳边进谗言,导致李重福被贬至均州(今湖北丹江口)。即使朝廷大赦天下,流放的人都被放还,李重福也不能返回京师。
景云元年(公元710年)六月,唐中宗暴毙,韦氏临朝摄政,又派人到均州看守李重福,怕他生乱。不久,韦氏一党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诛灭,唐睿宗李旦即位,改任李重福为集州(在今四川巴州一带)刺史。
李重福正要动身,有个叫张灵均的人拦住他说:“你是中宗之子,本该继承皇位。现在东都的百官士庶都盼你到来,如果你能占据洛阳,兵进陕州,很快就能夺回天下。”
于是,李重福头脑一热,决定谋反。他让家臣王道先到东都招募勇士,结果王道刚到洛阳就被人告发了,其同党数十人也被洛州司马崔日知捕获。
当年八月十五日,李重福也进了洛阳城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时任留台侍御史的李邕“遇重福于天津桥”,见追随者已有数百人。他忙疾驰至皇城左、右屯营,让兵士闭门拒守,说:“谯王得罪先帝,今无故入都,此必为乱!”
很快,李重福来夺屯营,兵士们早有准备,一时箭如雨下。他无计可施,为避追兵出了上东门,在山谷间藏身一夜。次日,东都留守派人入山搜捕,李重福见大势已去,无路可走,遂自投运河漕渠而死,后被磔(音同哲)尸三日。
这一年,李重福31岁。他的谋反就像一场闹剧,但最终身死,也算罪有应得。相比之下,章怀太子李贤就死得太冤了。
太子李贤的悲哀
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,唐中宗李显的哥哥,也是李重福的伯父。
上元二年(公元675年)四月,体弱多病的太子李弘在洛阳合璧宫猝死,唐高宗和武则天十分悲恸,追封其为孝敬皇帝,以天子之礼葬于偃师恭陵。随后,22岁的李贤就成了太子。
李贤天性聪敏,很有作为。唐高宗和武则天在洛阳听政,曾三次命他在西京留守监国。他为政贤明,深得大臣拥戴。其间,他还召集学者注释范晔的《后汉书》。唐高宗对这个太子很满意,在诏书中称他善良、正直,堪当大任。
然而,武则天越来越厌弃李贤,常对其大加斥责。于是,毁谤李贤的声音也渐渐多了。
据《旧唐书》《资治通鉴》等记载,当时宫人们悄悄议论,说李贤不是皇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,而是“后姊韩国夫人所生”。李贤听了这话,内心更加惴惴不安。
后来,因为术士明崇俨的挑拨,武则天决心废黜太子李贤。
明崇俨懂巫术、相术和医术,深得武则天的宠信。他曾对武则天说,“太子不堪承继”,而英王李显、相王李旦都是贵人之相。仪凤四年(公元679年)五月,明崇俨在洛阳家中被盗贼杀死,凶手迟迟查不出来,武则天便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。
次年,她指使人状告太子,李贤被废。但此事并未完结,武则天又派兵搜查东宫,在马厩中“搜得皂甲数百领,以为反具”,遂命人审理太子李贤谋反案。
高宗想为太子说情,武则天不准,称谋逆之罪不可赦,应该大义灭亲。于是,李贤被废为庶人,其近臣皆被诛杀或流放。当年八月,朝廷又“焚其甲于天津桥南,以示士民”。
李贤被幽禁起来,永淳二年(公元683年)被流放到四川巴州。两年后,酷吏丘神勣(音同纪)前往巴州,逼迫李贤自杀。这一年,李贤也是31岁。相传他曾作《黄台瓜辞》:“种瓜黄台下,瓜熟子离离。一摘使瓜好,再摘令瓜稀。三摘尚自可,摘绝抱蔓归。”这是皇子的悲歌,但想打动武则天显然太难了。
颜杲卿慷慨赴死
对唐王朝来说,皇子们的谋反虚实难辨,安史之乱的影响却是真真切切的。
天宝十四载(公元755年)十一月,安禄山起兵反唐。唐玄宗命封常清守卫洛阳,当年十二月,安史叛军攻陷洛阳城,“长驱至天津桥”。
次年正月初一,安禄山在洛阳登基,自称大燕皇帝,旋即又派部下攻打常山郡(今河北正定)。常山太守颜杲(音同搞)卿向太原守将王承业求援,王承业却不肯发兵。六天之后,常山陷落,颜杲卿及少子颜季明被俘。
叛军将刀架在颜季明的脖子上,想以此逼迫颜杲卿投降,“杲卿不答”。叛军便当着颜杲卿的面,将他的爱子颜季明斩杀。
随后,颜杲卿被押送到洛阳。安禄山质问他:“你本来是我的部下,我将你擢升为太守,你怎么敢负我?”颜杲卿怒目圆睁,大声骂道:“你本是营州牧羊的羯奴,天子对你恩宠无比,你为何要造反?我家世代为大唐忠臣,恨不能斩你以谢天子!”
据《新唐书》等记载,听了颜杲卿的话,“禄山不胜忿,缚之天津桥柱,节解以肉啖之,詈(音同厉)不绝。贼钩断其舌,曰:‘复能骂否?’杲卿含胡而绝,年六十五。……杲卿宗子近属皆被害”。
唐肃宗至德二载(公元757年),唐军收复洛阳、常山等地。当年十月,“广平王入东京,陈兵天津桥南,士庶欢呼路侧”,此时距颜杲卿父子被害已过去了一年多。
颜真卿是颜杲卿的堂弟,他遣子侄寻访亲人遗骨,仅得“杲卿一足、季明头骨”,悲愤不已。他为侄子作了《祭侄文稿》,又为堂兄题写了《颜杲卿碑》。
《祭侄文稿》全称《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》,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。在200多字的祭文中,颜真卿叙述了颜杲卿父子挺身而出抵抗叛军,却因“贼臣不救,孤城围逼”,最后“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”的过程,被誉为“天下行书第二”。
天津桥见证了这令人震撼、叩心泣血的一幕。南宋时,文天祥也有诗称:“君不见常山太守骂羯奴,天津桥上舌尽刳(音同窟)。”(洛报融媒·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