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7月8日至9日在贵阳举行。图为开幕式现场。 瞿宏伦 摄
中新网贵阳7月9日电 (周燕玲)“保护生态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自然保护地,特别是国家公园可以大尺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,保护生态安全屏障。”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在贵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。
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7月8日至9日在贵阳举行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,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,中国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,如何推进中国国家公园建设,成为论坛上专家们热议的话题。
图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 李鹤 摄
国家公园的概念始于美国,源自于自然保护目的。2023年是中国提出“建立国家公园体制”十周年,目前中国已正式设立三江源、大熊猫、东北虎豹、海南热带雨林、武夷山首批国家公园。已发布的《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》,明确了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时间表、路线图,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(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),这些区域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,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.3%。
唐小平认为,国家公园具有国家象征,代表国家形象,是最好的精神品牌。最美的国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后,为公众提供认识自然、走进自然,了解自然的机会,激发自然保护意识,增强民族自豪感。
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看来,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首先需要体现“国家价值”,要按照“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、自然景观最独特、自然遗产最精华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”这“四个最”的标准来创建;其次要体现“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战略,把保护和发展从以前的“两张皮”做成同一件事情;最后要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推动,只有这样,领导干部才会算大账。
被誉为中国“山地公园省”的贵州,当前正在开展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。苏杨认为,贵州有许多资源环境优势,但要配齐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去支撑特色产业发展。在国家公园创建过程中,贵州现在更多要做的是真正把“两山”转化模式形成,使现在存在的人地矛盾能够解决、原来发展的业态可以升级,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形成绿色发展,最后做到生态保护、绿色发展、民生改善相统一。
“关于中国国家公园建设,首先需要加强立法体系的建设,尽快推进国家公园法和自然保护地法的立法进程,同时更重要的是法律的执行,因为法律的实施需要非常强大的法律体系。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说。
马超德认为,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还需要建立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战略支撑,只有科技先行、技术支撑才能够维护好和发展好国家公园体系。同时,还要权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,并加强国际合作。(完)
标签: